嘆息橋下的小運河劃開聖馬可區和堡壘區,視野開闊的斯拉夫人河岸是唯一不擔心迷路的散步道,潟湖風光讓人忽略整排豪華旅館、攤販密集及人潮形成的壓迫感。
一條條小運河注入潟湖,扮演人體血管般的功能,不但是船來船往的通道,也是清理垃圾的通道,定時起落的潮汐,彷彿清道夫將廢物沖向潟湖、沖向大海。
一座座小橋橫越其上,各有名字,總督宮以東依次是麥桿橋、葡萄酒橋、聖殤橋……。跨過拱橋,聖殤教堂是宗教彌撒也是音樂會場所,18世紀作曲家韋瓦第一手栽培的女子樂團常駐此處獻藝。
1703年起,韋瓦第受聘教導孤兒院(Ospedale della Pieta)女學生彈奏提琴,他帶領的六十人女子樂團名氣不小。孤兒院出資興建聖殤教堂,落成時間已在韋瓦第去世後,外國使節經常在此籌辦樂團演奏的社交晚會。
韋瓦第是多產作曲家,數百首 easy listening 作品,曲曲悅耳動聽,可惜過耳即忘,許多人說不定僅記得他寫下的暢銷名曲「四季」。
參觀過聖馬可教堂的人未必對聖殤教堂有興趣,但我非要瞄兩眼才甘心。正午十二點,教堂大門在面前匡啷關起,就這樣被拒於門外。
(Santa Maria della Pieta)
孤兒院舊址在隔壁,19世紀末改為 Metropole 旅館,住過普魯斯特、托馬斯曼等知名人物。
聖殤教堂後方的希臘教堂(San Giorgio dei Greci)以傾斜的鐘塔聞名,謝絕參觀。
從空中鳥瞰,(1)Santa Maria della Pieta、(2)San Giorgio dei Greci、(3)San Zaccaria 三座教堂鼎足而立:
猶太祭司撒迦利亞老年喜獲麟兒,其子就是施洗者約翰。拜占庭皇帝送來撒迦利亞遺骨,聖撒迦利亞(San Zaccaria)教堂建於九世紀,威尼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。12世紀初被焚毀,早年八位總督躺在浸水的地下室,總督地下有知恐怕不是滋味。
目前所見之聖撒迦利亞教堂為十五世紀重建。文藝復興後期畫家提香的師傅,貝里尼(1430-1516)在此留下最後一幅畫,也是公認最傑出的作品。端坐聖母腳下的聖女彈奏七弦的里拉(Lira)琴,小提琴之始祖:
(Madonna with Child and Saints 局部, Giovanni Bellini)
畫家維瓦里尼(1453-1503)在榮耀聖母(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)教堂的祭壇畫,則是兩位彈奏魯特(Lute)琴的聖女,魯特琴是撥弦樂器:
(Altarpiece of St. Ambrose 局部, Vivarini Alvise)
修女需不需要工作?因為修女的出身而異。很難想像,階級差異在宗教領域依然存在。
聖撒迦利亞教堂相連的女子修道院,背後靠山是威尼斯總督,富貴人家未出嫁的女兒皆來此清修。畫家瓜第(1712-1793)披露貴族修道院的荒誕景象,修女在格子窗裡面,探訪的親友在修道院會客室觀賞戲劇雜耍。
(The Parlour of the San Zaccaria Convent, Francesco Guardi)
平民女子的修道院則不同,修女的工作是織蕾絲,既打發時間,又能賺進收入。
16世紀,女子修道院迭生醜聞。Giudecca 島上,抹大拉(Santa Maria Maddalena, 亦稱 Le Convertite)修道院爆發的性奴事件最駭人聽聞。
誰是抹大拉?讀者與其相信《達文西密碼》的說法,倒不如不信。抹大拉的馬利亞追隨耶穌傳道,耶穌死後的陪伴者之一,並且見證耶穌復活。傳說抹大拉曾經是妓女,與聖經記載頗有出入。 Convertite 專指收容從良妓女的修道院,也收容平民家庭女子。
根據記錄,抹大拉修道院的四百名修女全逃不過神父染指,有人心甘情願,有人含辱自殺。1561年,東窗事發後,神父被吊死在聖馬可廣場。拿破崙時代關閉修道院,奧地利佔領時期改為監獄,至今仍是女子監獄。
黑人女星琥碧戈柏在《修女也瘋狂》的演出非常搞笑,修女的工作顯然不輕鬆,瞧她邊洗車邊唱歌:
修女唱什麼?救救我(Rescue Me)!
(威尼斯相簿1 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90889961@N04/sets/72157648511859729/)
(威尼斯相簿2 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90889961@N04/sets/72157646595880824/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