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現在才來?你們錯過最美的時光了。」
在潟湖北端的布拉諾(Burano)島下船,低頭看錶,差十分鐘八點整,已近黃昏。1997年曾拜訪過此地,打算複習昔日印象而已。
我期望遇見什麼風景?或者該說,未期望遇見什麼風景?
布拉諾島沒有必看古蹟,沒有宮殿、豪門府邸,唯有樓層不高的民宅:
布拉諾島不能沒有色彩。普遍的說法是,漁夫大老遠可以認出自己的房子。
天這麼黑,爸爸捕魚去,還沒回家,我們心裡多牽掛。
如果沒有色彩,爸爸找不到家?他摸黑誤闖鄰宅,爬上別人床鋪。
老太太牽著老伴的手回家:
商店街一片冷清:
聖馬丁教堂的鐘樓是不是斜塔?
(Chiesa di San Martino)
教堂的門面很樸素,留待後人補白:
男人不是捕魚維生就是去慕拉諾島當吹玻璃工人,女人持家以外則編織蕾絲。傳說蕾絲的由來與大海有關。漁船出海,漁夫禁不住海妖歌聲蠱惑,紛紛落海葬身魚腹,唯有一人例外,他惦念未婚妻而奮力抗拒,海妖被癡情郎感動,搖擺尾巴拍擊浪花(另一說是海草)變成美麗的蕾絲相贈。平安脫險的漁夫為新娘披上蕾絲婚紗,羨煞多少待嫁閨女,個個想方設法織出花樣更多的蕾絲婚紗,當然是用紗線。這故事編得和蕾絲一樣精巧。
16至18世紀,布拉諾島的蕾絲業欣欣向榮,大規模的工廠曾雇用六百名織女。
19世紀以後,此行業一蹶不振。19世紀末曾設立學校推廣蕾絲技藝,1981年,該址成立蕾絲博物館。
(Museo Del Merletto)
布拉諾島蕾絲仍維持傳統針織法 (Punto in aria),與後期發展的梭織法(請看:格拉納達.節慶篇 - 逗陣上天堂)不同。
編織蕾絲的銀髮婦女都放下針線休息,要不然就在廚房做晚餐。
唉呀!掛在家門口的衣物不要拍照,沒地方晾啦!
老婆興沖沖拉著我鑽進一條小巷,她發現旅遊書提到的貝碧之家(Casa Bepi):
原屋主多年前已去世,接手的主人保留歡樂小屋樣貌。變化多端的色彩,在我心中響起輕快的旋律。
天色漸暗,驚覺時光不等人。
鏡頭裡的色溫一點一滴流失:
威尼斯至布拉諾島船程40分鐘,若非距離遙遠,住在此地多好。
向晚的河畔,老爹老媽,男孩女孩,一個個人物從彩色畫片走出來:
教堂鐘樓真的是斜塔:
免驚啦!上帝會保佑:
追不上光線消逝的速度,一直拍,一直拍,我只想趕快留下這些畫面:
一幅幅日常生活場景,沒有帥哥型男,沒有如花美女:
因為尋常所以感動,因為急切所以留戀。
疲倦的人兒要回家:
夕陽已西下,天色更黯淡:
飛機掠過遠方,證明此地還不是世界的邊緣。
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:
一艘又一艘載客快艇破浪前進:
離開時刻,灰姑娘即將換下華麗衣裳。布拉諾島最後一瞥,百般不捨:
(布拉諾島相簿 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90889961@N04/sets/72157646592647654/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