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0年開幕,王子拱廊街(Passage des Princes)屬於晚期興建,鑄鐵骨架向上撐起透光的玻璃天井,兩側商店清一色玻璃門窗,門口懸掛美術燈,地面鋪黑白磁磚並鑲花,讓人興起「置身於凡爾賽宮購物的感覺」。
我妄圖抓住「美好年代」的尾巴,卻是「雕欄玉砌應猶在,只是朱顏改」。
日本作家鹿島茂所著「巴黎夢幻拱廊街」(註)介紹現存19條拱廊街,既可當作散文閱讀,亦可當作報導文學,豐富的實景照片更避免讀者隔靴搔癢。鹿島茂是巴黎通,自比為「拱廊街依存症」病患者,「只要來到巴黎,不去拱廊街散散步、不把那兒的空氣和味道吸個飽,就無法平心靜氣」。事實上,「拱廊街的空氣經常混濁潮濕,充斥著如灰塵滿布的霉味」。對他來說,「那不快的味道與空氣才是精神糧食」。(第10頁)
以下粗體字副標題借用自本書,特此向讀者說明。
「全景拱廊街 昔日榮景已不復在」
1800年開幕,全景拱廊街(Passage des Panoramas)與早兩年的開羅拱廊街(Passage du Caire)是迄今尚存最古老的兩條拱廊街。
全景拱廊街長度約150米,已歷經兩世紀,越深入越掩藏不住龍鍾老態。下左圖是入口,下右圖是出口。
1982年,東方快車(Orient Express)開始運行於倫敦、巴黎、蘇黎世、威尼斯之間,維多利亞車站是倫敦起站。可想而知,同名餐廳的年代不太久遠。
餐廳賣點在於模仿豪華餐車的座位:
富於異國情調的牆面:
只是裝飾未利用的房間:
很難相信市場經濟供養得起拱廊街,開門營業店面僅五六成,顧客小貓兩三隻,大多是慕名而來的外國人。導遊向觀光客介紹營業近兩百年的請柬印刷老店 Stern(下左圖),拱廊街的盞盞綠光耐人尋味(下右圖)。
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阿哈貢(Louis Aragon)形容拱廊街為「人類水族館」:
巴黎的林蔭大道附近有許多這種玻璃屋頂的走廊,那裡的奇特事物發出現代之光,瀰漫著一股詭異感。人們將這種走廊稱作「Passage」,真是一個令人感到疑惑的名字,好像不得在這個避開直射日光的地方多待一秒似的。那海綠色的光線莫名地漂蕩著深海般的氛圍,有時也突然展現明亮,宛如瞥見女子揚起的裙擺而露出的雙腳。(第140頁)
「茹浮華拱廊街 超現實主義者的聖地」
1847年開幕,茹浮華拱廊街(Passage Jouffroy)隔著蒙馬特大道(Bd. Montmartre)與全景拱廊街相望。
茹浮華拱廊街猶如遲暮美人:
顧客在此尋找舊書、海報、黑白照片、郵票紙鈔、古董珍玩,比起餐風飲露的塞納河畔小攤更令人戀舊。
茹浮華拱廊街比鄰1882年創立的 Grevin 蠟像館,拱廊街半途的蕭邦旅館(Hotel Chopin)左側是蠟像館後門:
逝去的時光,曖昧的笑容:
茹浮華拱廊街長度約170米,在蕭邦旅館右側的小樓梯轉折,後半段續行至出口,對面就是維爾多拱廊街入口:
「維爾多拱廊街 令人愛戀的落魄味」
1846年開幕,維爾多拱廊街(Passage Verdeau)的位置偏離林蔭大道,人氣更顯冷清。
一腳踩進拱廊街,彷彿連接今世與昔日的祕密通道,我被莫名的力量抽離,失重的身體降落在19世紀。眼前的人物全無聲響,難辨真實或虛幻?
他是看書的人?或是被看的人?
歲月如飄忽的鬼魅,勒住對鏡女人的脖子:
我在舊書店挑了一本古董拍賣品目錄,兩歐元,純為紀念消逝的年代……
1838年,巴黎第一家百貨商場 Le Bon Marché,出現在塞納河左岸。1865年,春天百貨在奧斯曼大道(Bd. Haussmann)開幕,拱廊街浮華不再,淪入衰敗之境。
註:「巴黎夢幻拱廊街:在右岸,如詩交織的時間甬道」,鹿島茂著,林佩儀譯,麥田出版(2009)。
(巴黎相簿1 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90889961@N04/sets/72157648853414056/)
(巴黎相簿2 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90889961@N04/sets/72157646579074444/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