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Basilique Saint-Denis)
每一本書講述哥德式建築的源頭必定指向法國的聖德尼教堂,結合尖拱、拱肋、飛扶壁和玻璃鑲嵌花窗的劃時代建築,這是第一座哥德式教堂。雖然如此,聖德尼知名度遠不及鐘樓怪人,到訪遊客僅有巴黎聖母院的六分之一。
聖德尼教堂坐東朝西,正面三座大門維持羅馬式圓拱,花窗尚未脫離傳統的輪型。1845年以前左右對稱雙塔猶存,後來左側尖塔遭雷擊毀損而拆除:
1140年,聖德尼修道院(舊稱)院長蘇傑(Abbot Suger, 1081-1151)首開先例,羅馬式教堂的承重厚牆轉變為扶壁支撐的輕薄外牆,透過一面面玻璃鑲嵌的花窗引進天光:
一百年後,重修教堂北翼呈現標準哥德式風格:
尖拱型大門向外層層斜出,上下皆以宗教人物裝飾:
斬首後的聖德尼伸手接住自己的頭顱:
北面高窗從輪型進化至玫瑰型:
哥德式教堂不能只看外觀,走進教堂才能感受光線的魔力:
聖德尼教堂為拉丁十字型,南北兩翼伸展並不明顯:
東面半圓形禮拜堂的六組花窗是第一代作品,12世紀保存至今,這一組是常見的獅鷲圖騰:
這一組花窗右面是耶穌譜系、左面是聖母受孕至昇天的故事,蘇傑院長藏身其中:
鑲嵌玻璃花窗的始祖蘇傑跪在右下角,再看左下方天使報喜圖,蘇傑趴在聖母腳下:
這人當然是聖德尼,頭顱與頸項分家,小天使在身後扶住:
中央祭壇右側是墨洛溫王朝 Dagobert 一世 (603-639) 之陵寢:
Dagobert 一世渡過冥河,從地獄接引至天堂的三段過程:
Dagobert 一世生前擴建聖德尼修道院,並指定為安葬之地,從此成為法蘭西王室陵寢。歷經十二個世紀,42位國王、32位王后、63位王子公主在此長眠。
南北翼廊各有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陵寢,特別是仰躺的身軀之外,另以重生般的姿態出現:
北面花窗下跪著路易十二(Louis XVI, 1462-1515)與王后安妮,繼承布列塔尼(Brittany)王位的安妮嫁給前後兩任法蘭西國王,政治聯姻維繫法蘭西與布列塔尼的統一。
南面翼廊跪著法蘭索瓦一世(François I, 1494-1547),畫家達文西的贊助者,達文西以畫作「蒙娜麗莎」相贈。法蘭索瓦一世身旁陪伴著24歲早逝的王后(路易十二之女)。
路易十二的陵寢四面圍坐著十二使徒,德行女神守護四方:
象徵謹慎的四女神之一:
路易十二與王后在上帝面前謙卑下跪:
亨利二世(Henri II, 1519-1559)及王后凱瑟琳麥迪奇的跪姿青銅雕像:
亨利二世與王后仰躺祈禱的大理石雕像:
查理五世 (Charles V, 1338-1380)與王后的陵寢,兩位元帥在前方相伴:
百年戰爭期間對抗英軍的元帥 Bertrand du Guesclin (1320-1380, 圖左上)、Louis de Sancerre(1342-1402, 圖右上)與查理五世位置圖:
獅子匍匐在腳下:
君王腳下是兩隻獅子:
王后腳下是兩隻狗:
英法百年戰爭(1337-1453)是歷史上最長久的戰爭,起因於英格蘭國王爭奪法蘭西王位繼承權。英軍在法蘭西國土打仗,法軍竟然輸多勝少,17歲的少女貞德(Jeanne d'Arc, 1412-1431)挺身而出,率領法軍反攻。
1429年8月26日貞德抵達聖德尼教堂,9月8日進攻巴黎,9月9日貞德負傷返回教堂,國王查理七世下令撤軍。9月13日貞德獻上佩劍與盔甲後離去。
1429年9月13日發生的歷史事件未被遺忘:
太陽王路易十四(Louis XIV, 1638-1715)是波旁王朝第三位國王,在位72年,兒孫皆無福氣繼承王位。路易十四的陵寢:
1789年7月14日爆發法國大革命,1793年路易十六(Louis XVI, 1754-1793)與瑪麗王后先後被送上斷頭臺。不得善終的國王與王后:
統治法國兩百年的波旁王朝至路易十六告終,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。
大革命期間,王室陵寢慘遭破壞。1806年,拿破崙重新開放聖德尼教堂。
路易十六之弟,路易十八(Louis XVIII, 1755-1824)於拿破崙下台後復辟,成為安葬於聖德尼教堂的最後一任國王:
皇冠及皇族家徽鳶尾花只是歷史的註腳,裝飾在波旁王朝歷代君王墓室的花窗上:
聖德尼(地名)屬於大巴黎區,人口超過十萬人,勞工、外來移民佔多數。
1998年,聖德尼設立法國國家體育場,足球賽期間最熱鬧。自古至今,聖德尼從來不平凡。
相關文章:
。看教堂1 - 歐洲最大的羅馬式教堂
。看教堂2 - 德國最大的哥德式教堂
。彩繪花窗的秘密
。哥多華清真寺大教堂
。哥多華清真寺大教堂(續)
聖德尼教堂相簿: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90889961@N04/sets/7215764380820234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