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看或少看幾幅壁畫不重要,晚上該歇腳了,不是嗎?我不贊成「到此一遊」的行為,今晚卻不得不去舊金山最出名的書店朝聖,相較於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,在老文青心目中的分量同等重要。
1953年,「城市之光」(City Lights)書店在哥倫布大道開業,特意向卓別林電影致敬而取的店名。費林蓋第(LawrenceFerlinghetti, 1919-)在合夥人退出後繼續經營,時勢造英雄,或者英雄造時勢,幾年後,小小書店已經是美國西岸之文學地標。
1955年,城市之光開始出版平裝書,第一本是費林蓋第的詩集《往事如畫》(Pictures of the Gone World)。
費林蓋第和「垮世代」(Beat Generation)作家結下不解之緣,1955年在書店門前合照:
1955年10月,金斯堡(Allen Ginsberg, 1926-1997)公開朗讀詩作「嚎叫」(Howl):
「眼看著我輩菁英的心智毀於瘋狂
三餐不繼、歇斯底里、赤身露體
拖著自己行走過黑人街道
在曙光中尋求憤怒的一劑」
開頭這一小節經常被引用,「憤怒的一劑」原文是「an angry fix」,含意不難理解,徬徨失意的青年在毒品與酒精中尋求慰藉。
1957年,城市之光書店印行詩集《嚎叫及其他詩篇》惹上麻煩,舊金山警察逮捕費林蓋第和書店店長,罪名是出版及銷售淫書。警方的查禁行動以及法院審理過程產生推波助瀾效果,垮世代作家受到全國矚目。10月,法院判決官方敗訴,《嚎叫》既不淫穢也不色情。金斯堡聲名大噪,再版的五千本詩集銷售一空。
1957年,凱魯亞克(Jack Kerouac, 1922-1969)的自傳體小說《在路上》(On the Road)冰凍多年後終於出版,不計其數的青年追隨上路,凱魯亞克被媒體冠上「垮世代國王」的封號。
1959年,布洛斯(William S. Burroughs, 1914-1997)搭上順風車,寫作手法新奇的小說《裸體午餐》(Naked Lunch)出版。
垮世代作家修成正果,文學評價已非昔比。十年前,凱魯亞克首先提出「這一代是垮掉(Beat)的一代」,詩人余光中翻譯為「敲打的一代」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美蘇兩強處於冷戰狀態,韓戰爆發顯示和平遙不可及,經歷戰爭的年輕人充滿無力感,選擇自我流放。50年代的垮世代挑戰世俗禁忌,反對思想箝制,帶動60年代嬉皮的興起。
凱魯亞克與金斯堡、布洛斯皆是常春藤盟校菁英份子,結識於二戰結束前,1944年末在紐約留影:
1946年冬天,卡薩迪(Neal Cassady, 1926–1968)偕同新婚妻子從丹佛來到紐約,認識新朋友凱魯亞克與金斯堡。1947年春天,卡薩迪回到丹佛。夏天,金斯堡與凱魯亞克至丹佛與卡薩迪相會。凱魯亞克繼續前往加州,金斯堡前往德州,再各自回到紐約。美國東西兩岸相距3000英里,《在路上》發生什麼事?2012年,改編自經典名著的電影《浪蕩世代》(On the Road)讓人回顧垮世代作家的年少荒唐生活。
卡薩迪嗑藥成性,42歲死於藥物過量。隔年,47歲的凱魯亞克死於長期酗酒引發的內出血。金斯堡(右)和搖滾歌手巴布·狄倫(Bob Dylan)坐在凱魯亞克墓前:
金斯堡71歲,布洛斯83歲,同一年離世。費林蓋第96高齡,依然健在。
城市之光書店是抗議文學的大本營,書店側牆之壁畫控述1988年墨西哥政府軍攻擊原住民村落事件:
(Life and Dreams of the Perla River Valley)
1988年,城市之光書店與維蘇威(Vesuvio)酒吧之間的巷道改名為凱魯亞克巷(Jack Kerouac Alley)。
酒吧比書店早幾年開業,店名源自義大利南部維蘇威火山,招牌令人莞爾,詩人光屁股坐在酒桶上:
想當年,垮世代作家在酒吧裡高談闊論,酒杯是滿是空?
詩人說:給我一杯馬丁尼!
吉他手低唱:給我幾個銅板買醉。
我站在哥倫布大道,爵士樂在空中迴盪,壁畫夜遊畫下句點。
(舊金山相簿: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90889961@N04/sets/72157650470922855/)
- Apr 10 Fri 2015 23:58
舊金山。壁畫與文學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