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吳哥尚全然陌生之際,我參加了一場旅遊講座,講師誇讚吳哥比希臘古蹟還有看頭,我內心竊笑,希臘古蹟兩千年以上,吳哥八百年,你嘛幫幫忙,兩者焉能相比!之後親自走訪吳哥,我發現錯怪講師了。難怪有人把心遺留在愛琴海,竟說更不想離開吳哥,他一定有分身,我猜。
今日講座:處處天堂
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,不好的老師帶你住套房,就這麼簡單。只要收起都市人的驕氣,只要不嫌天氣熱、空氣髒、飲食不乾淨……,吳哥處處是天堂。
佛教沿襲印度教的說法,神佛的居所在須彌山,位於大海中央,為世界之巔,或稱「三十三天」。吳哥遺址遍佈寺廟,處處可見須彌山。
看看吳哥窟(Angkor Wat 吳哥寺、俗稱小吳哥)的須彌山:
須彌山仰之彌高,位於三層堆疊的高台上。登上第一層不難,登上第二層可不簡單,遊客欲登堂入室,只能鼓足勇氣,手腳匍匐,小心翼翼攀登陡峭的三十三階梯級,上下天堂的滋味唯有親身體驗才知道。不忍的是,經歷八百年風雨雷電蟲豕魅魑摧殘的石階任人踐踏腳下,所幸,2008年終於封閉。第二層高台四方各立一座尖塔,高45公尺,圍拱著第三層高台中央的尖塔,高55公尺,原先供奉印度教毗濕奴(Vishnu)大神,現已移至外城垣的長廊。
大神八隻手上的法器都不見了。
天堂如是,大海呢?如同佛經的說法,四周環繞護城河(象徵大海),吳哥窟位於中央。
(Photo:http://www.ebaomonthly.com/ebao/readebao.php?eID=e00419)
吳哥窟坐東朝西,遊客通過護城河上的200米大橋,巨蟒(Naga)昂首護衛著外城垣入口。登階進入,繼續前行,穿越翠綠草地的350米參道,左方有蓮花池,直達石獅守護的大平台,拾階而上,前方即浮雕滿牆的第一重迴廊。歇歇腳吧!還得通過第二重迴廊、第三重迴廊,一步步登高,才能到達天堂。
回溯初始,巴孔寺(Bakong)是吳哥遺跡中第一座以石塊取代紅磚建造的寺廟,象徵須彌山的高塔立在第五層高台上。
神佛已杳,黑暗的入口發出空洞的呼喚。
從塔高寺(Ta Keo)的樣貌可推知建築寺廟的方式。
石板工暫時歇手,雕刻匠來不及進場,留下未完成的寺廟,吳哥王朝華美的樂章嘎然而止。
15世紀,暹羅入侵,吳哥王朝潰敗,吳哥人離去不返,吳哥城從此埋入叢林中,豈不令人唏噓!
你可知道,13世紀,暹羅脫離高棉吳哥王朝統治,建立素可泰王朝,兩百年後,吳哥城落入暹羅之手。泰國玉佛寺陳列吳哥窟模型(請參閱 玉佛寺剪影1 - 天空)即為此因。
本次教學結束,請記得交心得報告,下課!
註:吳哥窟建築形式可參考《維基百科》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90%B4%E5%93%A5%E5%AF%B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