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年輕女子勿近」,19世紀法國小說家福婁拜(Gustave Flaubert)的措辭不算苛薄,許多人感同身受,羅浮宮充斥傷風敗俗的繪畫或雕刻,血氣方剛的男子更不宜。

藝術?色情?分野何在?依我之見:藝術是暗示,色情是明示。請看,維納斯等候戰神返家(右側紅衣持盾者),交媾的白鴿已預示後續場面:

(Venus and Cupid, Lambert Zustris)

古典畫家刻意突破沉悶的宗教制約,藉助希臘神話題材描繪香艷情節。再看,邱比特與賽姬溫存後:

(Love of Cupid and Psyche, François-Edouard Picot)

帕里斯王子與海倫引起特洛伊戰火,也足夠撩撥觀眾的遐想:

(Paris and Helen, Jacques Louis David)

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衛(註1)立身於法國大革命之後政治動盪不安的時代,擅長以古諷今。三兄弟接下父親手中的長劍,立誓效忠國家,婦女預感戰爭即將帶來死亡的結果:

(Oath of the Horatii)

羅馬執政官下令處死不同政治主張的兒子,母親及姊妹悲慟的景象:

(The Lictors Bring to Brutus the Bodies of His Sons 局部)

羅馬人搶奪薩賓女人繁衍後代,薩賓婦女勇敢的擋在雙方軍士之前,希望遏阻戰爭:

(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)

大衛的巨幅畫作(6米X10米)描繪拿破崙加冕儀式。1804年,35歲的拿破崙稱帝,並親手將后冠戴在妻子約瑟芬頭頂上:

(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 局部)

皇親國戚在旁觀禮:


新古典主義的畫作林林總總占據展覽廳:

(Photo:http://www.louvre.fr)

視線盡頭是一幅拿破崙妹妹委託安格爾(註2)創作的「大宮女」,此畫特點不在全身裸裎卻三點不露,而在於超長的背脊,可仔細端詳:

(Grande Odalisque)

當時畫壇奉新古典主義為主流,安格爾領導的學院派把持羅浮宮的沙龍展,與畫風迥異的浪漫主義、寫實主義畫派互相對立,後起的印象派甚且排斥在沙龍之外。有人乾脆說:「古代畫家描繪自己所見,現代畫家同樣應該描繪自己所見。」

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(註3)描繪1830年七月革命之「自由女神領導群眾」:

(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)

德拉克洛瓦的傑作「Sardanapalus 國王之死」,死亡的血腥與肉慾的刺激混雜交織成悲壯的一幕(4米X5米):

(Death of Sardanapalus)

戰敗的亞述國王仰藥自盡前命令屬下屠殺心愛的寶馬及嬪妃,震懾人心:


安格爾崇拜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,德拉克洛瓦則崇拜17世紀的巴洛克畫家魯本斯。

魯本斯(Rubens)的24幅聯畫描繪法國瑪麗皇后事蹟(Marie de' Medici Cycle),假託希臘神話來表現瑪麗成長於佛羅倫斯梅迪奇家族的童年、遠嫁亨利四世(1553-1610)的宮廷婚姻、長子路易十三年幼時攝政三階段,一幅幅3米X4米、甚至4米X7米的畫作懸掛於獨立展覽室。

左圖是瑪麗幼年受教育的場面,太陽神阿波羅(拉提琴紅袍者)、智慧女神雅典娜(戴頭盔藍衣者)、信使愛馬仕(自天垂降者)及三女神親臨指導。
 
右圖是亨利四世初識瑪麗(鏡中人)容貌的場面,天神宙斯及天后希拉自雲端俯視,雅典娜在君王身後極力保荐,分明是天作之合。

瑪麗皇后自義大利乘船抵達馬賽港,海神歡迎的盛況(局部):


魯本斯的作品可擠出一坨坨油脂,畫筆下的波霸、猛男遠勝西洋色情片脫星。

亨利四世原配不能生育而離婚,迎娶瑪麗是二度婚姻,原本企圖娶情婦加百利葉(Gabrielle d'Estrées),但大臣反對而作罷。Gabrielle 才貌雙全,以姊妹嬉鬧的情景作畫:

(Gabrielle Sisters)

相較之下,16世紀德國畫家 Cranach 之三女神及維納斯似乎病懨懨:
 
(左:Three Graces/右:Venus)


參觀羅浮宮,最好帶一本導覽(註4)。因為多年前的印象猶存,我們僅憑著館方印製的導遊圖重點瀏覽,依然頭昏眼花,疲累不堪。達文西、拉斐爾的作品豈能匆匆掠過?名畫就在眼前,要不要確認作者?要不要看看標題?要不要參詳內容寓意?本來計畫下午至橘園參觀莫內的睡蓮畫作,根本挪不出時間。

蒙娜麗莎正對面的巨幅油畫(7米X10米)是16世紀威尼斯畫家 Veronese 的名作「迦拿的婚宴」,出自聖經記載耶穌將水變為酒的奇蹟。饗宴中賓客盡歡的情境,在耶穌正前方演奏的樂師,無一不描繪得非常生動:

(Les Noces de Cana 局部)

「蒙娜麗莎的微笑」是真跡是複製畫?這想法非常可笑,距離再加反光,誰看得清楚防護玻璃背後的面容?我認為那是嘲笑,不是微笑。

對達文西密碼毫無興趣,我尋找一張初次在羅浮宮結識的臉:

( 右至左,上至下:秋冬春夏)

事實上是四張臉,四季花卉、蔬果巧妙拼合而成,16世紀義大利畫家 Arcimboldo 的作品。腐爛後的臉可真不堪想像!


(羅浮宮相簿 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90889961@N04/sets/72157648492342698/

註1:法國畫家大衛(Jacques- Louis David,1748-1825)
註2:法國畫家安格爾(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,1780-1867)
註3: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(Eugène Delacroix,1798-1863)
註4:世界深度旅遊「羅浮宮」,貓頭鷹出版社 (1995)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J想飛 的頭像
    JJ想飛

    JJ想飛

    JJ想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