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早以前,法國布列塔尼和蘇格蘭、愛爾蘭的百姓同屬凱爾特(Celts 或譯塞爾特)民族。無巧不巧,這一幕搞笑場景恰好點出彼此關係:
(Vitre)
轎車上,布列塔尼的黑白橫條旗幟飄揚;行進的樂隊,吹奏著熟悉的蘇格蘭風笛。尾隨隊伍後面的婦人想弄清楚格子裙底下是否「本來無一物」。
風笛依賴風袋,手風琴依賴風箱,空氣受擠壓而振動簧片發聲。熱鬧的街頭,三人樂團演奏薩克斯風、手風琴、鈴鼓:
(Saint-Malo)
男子鬚髮霜白,手風琴擱在右腳旁,雙手撫弄的樂器極罕見:
(Dinan)
十七世紀末,法國人在提琴共鳴箱上加裝鍵盤,組成外型奇特的手搖琴(Vielle à roue)。演奏者轉動下方把手,摩擦絲弦發聲,粗啞乾硬,並不悅耳。樂器介紹及演奏方式,請參考:http://www.ted.com/talks/lang/zh-tw/caroline_phillips_hurdy_gurdy_for_beginners.html。
多年前曾在奧地利薩爾茲堡購買一張收錄古樂的CD,左側男樂手正是演奏此琴:
(Thuet Auff by Dulamans Vröudenton)
巴黎盧森堡公園南面出口向前行,藝術暨考古圖書館(Institut d'Art et d'Archeologie)拱門兩側的浮雕似曾相識:
此處為仿製品,我見過原作,在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後方的附屬博物館,十五世紀義大利雕刻家 Robbia 之「唱詩班」(Cantoria),請參考:http://it.wikipedia.org/wiki/Cantoria_di_Luca_della_Robbia。
小提琴由魯特琴演變而來,魯特琴的共鳴箱呈梨子形,小提琴則是蜂腰形。在文藝復興以前年代,樂隊仍彈奏魯特琴:
擊鼓吹簫:
(Paris)
歡樂唱詩場景出自舊約聖經《詩篇卷五》第150首:「用角聲讚美他,鼓瑟彈琴讚美他;擊鼓跳舞讚美他,用絲弦樂器和簫的聲音讚美他;用大響的鈸讚美他,用高聲的鈸讚美他。」
年代愈古老,樂器愈單純,反之,愈現代愈複雜。這是甚麼東東?鑼鼓、單車大拼裝:
長著牛角的怪異機器?表演時拉觀眾踩單車,頓時發出巨大匡啷啷、鏗鏗鏘聲響:
(Rennes)
五人樂團向澳洲搖滾樂團AC/DC致敬,節目取名《Be Angus》,果然是安格斯牛出柙。
現代演唱會彩排時可聽見此類對話:「吉他調大試試看?1/2調到3/4。」要換一把大吉他?因應搖滾風格以及大型演唱會需要,歌手習慣使用插電的吉他放大音量震撼現場觀眾。原音的樂器演奏歸類為「不插電」(Unplugged)音樂,奇不奇怪?
不同的樂器,必定是不同的靈魂歌唱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