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尼斯的夜晚可能比白天令人安心,不用擔心扒手偷襲,不用閃避不長眼睛的遊客,卻不想和他在黑暗中不期而遇:
偏偏有人夜晚喬裝出遊:
拜託!戴面具者別在外遊蕩:
里亞托橋的商店陳列各式各樣面具:
標價幾歐元的小面具很暢銷:
行囊裝不下,拍照就好:
高檔貨可要上千歐元:
中斷近兩世紀之威尼斯嘉年華於1979年恢復。十八世紀時期的盛會從十月開始,延續至五月海婚節之後,扣除聖誕節、四旬齋停止假面活動,長達半年的嘉年華恣意放縱,賭博、觀戲、跳舞、偷情,拜倫一語道破:「慾望的遊戲場所」。
那時代流行即興喜劇(Commedia dell'Arte),或稱假面喜劇。無劇本、角色定型化,演員配戴面具,插科打諢、說學逗唱樣樣精通。主要角色是對比強烈的兩類人物:貪婪小氣的威尼斯商人(Pantalone)和衣服綴滿彩色補丁的男僕(Arlecchino),小丑扮像即從男僕而來。
有一段劇碼是男僕帶回成群小孩,全都是商人的私生子,商人一概不認帳,叫男僕自己和小孩的母親結婚。
威尼斯劇作家哥多尼(Goldoni)率先嘗試編寫劇本,演員依照劇本情節演出及對話,不借助面具,在當代引來不少抨擊。
1762年,哥多尼接受巴黎邀約,離開威尼斯前夕推出《嘉年華的最後一夜》,謝幕時觀眾掌聲不止,哥多尼淚流滿面。當晚演出的劇院靠近里亞托橋,開幕至今已跨越四世紀,1875年哥多尼誕辰再度演出《嘉年華的最後一夜》,並改名 Goldoni 劇院。
哥多尼寫過近兩百部劇本,是義大利喜歌劇的傑出劇作家之一,晚年未曾再踏上故國土地,1793年在巴黎去世,搖搖欲墜的威尼斯於四年後亡國。
陳列架上的面具皆是即興喜劇常見角色。鼻子最長者稱為鳥嘴大夫,治療黑死病患者所戴,功能類似防毒面具。
即興喜劇後來增加女僕(Arlecchina, 或稱 Colombina)角色,面具僅遮住雙眼,與男僕搭檔演出,通常是主人吃豆腐的對象。
人臉變化洩漏多少內心秘密?面具只有一種容貌,真正的情緒隱藏在面具底下。
四郎真平大戰哭鐵面笑鐵面,童年最瘋的漫畫,等不及揭穿鐵面人的真實身分。
一個人有幾張假面?扮自己,扮別人期望的自己,扮自己想像的別人。
格友perfume說得直白:
那個戴著三角帽的白臉面具還真是有點嚇唬人...
但怎樣還是沒比現在市面上眾多的偽善人皮面具恐怖~~
(威尼斯相簿1 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90889961@N04/sets/72157648511859729/)
(威尼斯相簿2 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90889961@N04/sets/72157646595880824/)